古典诗歌中的用典
发表时间:2008-03-17-16:27:03
分类:诗词曲赋
类型:博文
坐标:教你炒股票102(课后14)

正文

市场鬼哭狼嚎,正好配合我们风花雪月一番。古典诗歌中的用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诗歌的字数就那么多,一些极端复杂的东西,必须通过巧妙的用典那进行化解。
古诗的最难处,就是用典,
写时也难,鉴赏时也难……
周末本ID贴的那首七律,估计能真看明白的没有。因为,大家都没看到其中巧妙用典的地方。请问,在下面56个字中,哪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估计没人能正确回答。
重点是最后一句,
要么枝头,要么可怜……

“二月人间风日鲜,鹅黄鸭绿蔚蓝天。红娇紫嫩新开眼,碧淡橙浓晓放船。几处闲云时远近,一壶清酒任醒眠。莺歌燕语万千树,婉转枝头正可怜。”本ID这七律,前面七彩泼洒,看看那七个颜色字,刚好构成光的分解。而第五、六句突然归于极端的平淡,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最后一联是点睛之笔,没有最后一联,这诗也没必要写了。
前4句,纯纯赏景,
5、6句,由景及人,
最后2句点睛,纵有万千,
只取一枝,且一枝,即满足……
这里,最重要的是“枝头”两字。关于这两字的典故,最出名的是宋朝那尼姑“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所谓悟道诗,次出名的,当然是那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的枝头,总是和春意相关,而春意即禅意,至少在诗歌领域是这样理解的。
关于“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long头云。归来笑拈nian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此诗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笔记集,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道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相传这是唐代的比丘尼“无尽藏zàng”写的一首悟道诗。“无尽藏”俗姓刘,是六祖惠能八拜之交刘志略的姑姑,曾向六祖惠能问经义。佛教修心养性,讲禅悟,即静坐止息杂念,专注渐人悟境。这个过程,不立文字,没有说教,全靠自己领会。《悟道诗》把探索到醒悟的认识过程,通俗生动地表现在一幅美丽的意境之中,给人以十分有益的启示。
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
北宋诗人宋祁qí的《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前面七句,千言万语,或色绚天地,或平淡于心,更有莺歌燕语万千树,却说不得这枝头半点,却无一不是婉转枝头正可怜。可怜,可爱也。正可怜,如拈花之一笑。
只那一枝,一花,
若识得,若了然,
于己,便是这万紫千红,
尽收眼底……
如果具有这只眼,那么这首诗就能读懂一点,否则,都是凭空瞎说。这用典用得好,就是完全看不出是用典,所谓水中着盐也,这不是刻意就能为之,也不是古人就一定能为之。诗歌大道,今人也可有古人难到之处。
典用得好,完全看不出是典,
所谓水中着盐,随风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