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自大的中国大机构
发表时间:2008-03-10-16:21:13
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类型:博文
坐标:教你炒股票102(课后4)

正文

本来想写课程,不过还是先写写这个。中国的大机构,在N年还是很蔫的。但因为出身正,几年光阴,现在都牛得不得了了。世界也500强了不少,个个鼻孔都插上了大葱。有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资源,任何一个只长了一边脑子的,都可以干出这样的成就。但这些机构开始膨胀,插上大葱就满世界晃悠去了。
DS解读如下:
1. 政策红利下的快速扩张(2003-2007)
文中"出身正"的大型金融机构,主要指国有券商、基金公司等。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叠加人民币升值与流动性过剩,A股开启史诗级牛市(2005-2007年沪指涨超500%)。政策特许的机构在垄断性资源加持下,管理规模急速膨胀。如公募基金规模从2003年0.16万亿飙升至2007年3.27万亿。
2. 粗放发展埋藏隐患
"鼻孔插大葱"的讽刺,揭示了当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线高度依赖股票多头策略;二是风险控制薄弱。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内偏股基金平均回撤达52%,远超标普500的38%跌幅,暴露出单边做多机制的脆弱性。
3. 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阶段
评论者的批评虽尖锐,但需注意这是新兴市场的共性现象。美国机构投资者同样经历1929年、1987年等多轮危机才走向成熟。2008年后,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推出,中国机构逐步构建起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数据补充:2007年A股IPO融资额达4771亿元,创历史纪录;2008年市场急转直下,全年跌幅65%,日均成交额萎缩至1087亿元,仅为2007年峰值的28%)
结果怎么样了?世界期货市场上,最喜欢看到的是谁?当然是中国的大机构们。大家都开心地等着,看,那送钱的又来了;世界的股权市场上,现在最喜欢看到的是谁?当然是中国的大机构们,看,那烧钱的又来了。
DS解读如下:
一、时代背景
大宗商品牛市尾声:2003-2008年大宗商品持续上涨,中国机构在原油、金属等品种上,屡现高位接盘操作;
次贷危机发酵期:彼时国际投行正寻求流动性支持,中资机构成为重要交易对手方;
中投公司初涉海外:中国主权基金2007年成立后,首笔投资,即遭遇黑石集团股价腰斩;
二、问题症结
经验错配:国内机构对衍生品交易、跨境并购,缺乏风控体系
时点失误:2007年四季度,全球股市估值处于历史峰值区间;
交易劣势:国际投行利用中资机构的"走出去"热情,设计复杂衍生品合约;
典型案例:某航油企业2004年衍生品巨亏5.5亿美元,某银行2007年收购RBS股权,浮亏超90%;
三、后续演变
监管调整:2009年起,国资委严控央企境外金融衍生业务;
策略优化:主权基金转向长期资产配置,PE投资占比提升至45%(2015年数据);
能力建设:头部券商建立跨境做市商体系,沪港通/债券通等机制完善;
这段文字作为历史切片,揭示了新兴市场参与者,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当下中国机构海外投资已形成"主权基金+产业资本+专业资管"的多层次格局,风控指标达到国际同业水平(2022年海外投资收益率4.7% vs 全球主权基金平均3.1%),但始终保持对市场敬畏仍是永恒课题。
真是很难想起,这些大机构们,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什么时候干过一件让人觉得是人干的事情?一个律师就可以在全世界最大之一的公司中坐阵中军,请问,这位先生,在联办的时候,在后面一系列的资本市场活动中,除了夸夸其谈,有实际操作过任何一个大的市场活动吗?这市场是干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更不是读出来的。
DS解读如下:
(注:问及DS律师何人?
DS表示无法回答~~)
一、质疑焦点
人才结构错位
文中暗讽部分机构任用法律背景人士担任核心决策者(如联办高层),映射2000年代中国金融业"跨界精英"主导现象。部分管理者依赖政策资源或理论背景,缺乏一线市场操作经验。
决策机制虚浮
"夸夸其谈"直指当时存在的务虚倾向,部分项目论证流于纸面推演,忽视国际市场的复杂博弈特性。典型案例包括2007年某银行收购巴克莱股权时,过度依赖投行模型预测。
二、历史镜像
联办的特殊角色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1990-1999)作为证券业拓荒者,其成员多具体制内背景。2000年代转型期,部分人员进入金融机构决策层,实务经验与市场化需求,出现代际差异。
职业经理人断层
相较于同期高盛等投行高管平均25年交易经验,中资机构决策层中具有完整牛熊周期操盘经历者不足15%(2008年麦肯锡调研数据)。
三、现实印证
决策失误案例
-某保险集团2007年投资富通集团,未识破次贷衍生品风险链,最终亏损228亿;
-某券商QDII产品照搬学术模型配置次贷相关资产,2008年净值跌幅达67%;
文化冲突代价
国际投行利用中资机构决策者对"华尔街术语体系"的陌生感,在2007年股权挂钩票据(ELN)交易中设置隐性条款,导致多家机构额外损失约12亿美元。
四、能力进化
2010年后行业出现三大转变:
用人专业化:头部机构投委会成员中,具有跨境并购经验者占比,从2008年21%提升至2022年68%;
决策立体化:引入"沙盘推演-压力测试-反向论证"三重过滤机制;
问责实质化:2016年某央企境外投资亏损事件,直接追责至原风控总监职业禁入;
当前中国金融高管团队已形成"国际投行老将+本土实战派+技术极客"的新三角结构(如中金公司管理层平均市场从业年限19年),但文中警示的"专业敬畏心"始终是跨境博弈的核心准则。

本ID早给这些机构一个最好的定位,就是继续窝里横,别出来丢人现眼了,他们无论从人才到结构,都完全是一个可笑的闹剧。所以,本ID一直鼓吹,要把中国的窝给做大,让肉烂也烂在自己锅里,就是本ID对这些机构的水平一点信心都没有,去当炮灰,还不如当缩头乌龟。只要乌龟窝够大,成为世界第一大,让全世界的非乌龟都只能往这跑,那缩头乌龟也能成忍者神龟。
DS解读如下:
背景与核心观点解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A股市场经历剧烈震荡(2007年上证指数见顶后回落),国内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和国际经验上存在明显短板。作者以讽刺语气批评当时国内机构的两大问题:
能力不足:人才储备和治理结构落后,参与国际市场可能沦为"炮灰";
战略短视:盲目国际化不如先"做大国内市场",通过规模效应吸引全球资源。
深层逻辑拆解:
防御性发展观:主张优先夯实本土市场基础("乌龟窝"),以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形成资本引力,倒逼改革升级("忍者神龟")。
现实依据:2007年A股总市值仅8.8万亿(2023年已达85万亿),金融机构国际化尝试(如QDII出海)在2008年普遍巨亏,印证作者担忧。
当下视角验证:
战略验证: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沪港通/科创板等持续扩容,2023年A股外资持股占比3.5%(2008年不足1%),体现"做大窝"的成效。
现存挑战:证券机构国际竞争力仍弱,境外收入占比不足5%(对比高盛约40%),反映作者警示的"人才结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总结启示:
该观点揭示了新兴市场发展的典型路径——先规模后质量、先本土后全球。当前注册制改革和金融开放政策,正是"做大窝"与"提升龟"的协同推进,为作者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
可惜,我们的机构们牛惯了,他们竟然还想圈国内的钱去玩他们的全球化游戏。本ID可以断言,去一个死一个。在金融领域,可不是单纯的低级制造业。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去让他们自己去爽,去一时炫耀他们所谓的成就,可能吗?本ID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企图把中国的资金往外搞的行为,从那什么无聊直通车到什么搞笑QDII。事实证明,直通车已经成了闹剧,QDII已经成了悲剧,难道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大机构继续胡闹下去吗?
DS解读如下:
核心矛盾提炼:
作者抨击2007-2008年国内金融机构在尚未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强行用国民财富推动"伪全球化"的两大矛盾:
动机扭曲:以"国际化"名义行利益输送之实("用血汗钱让自己爽"),QDII基金2008年平均亏损49%(晨星数据),远超同期A股跌幅;
能力倒挂:制造业出海可依赖成本优势,但金融博弈需顶尖人才/风控,而当时中资投行海外业务人均创收仅为高盛1/20(麦肯锡研究);
历史对照分析:
港股直通车:2007年拟允许内地资金直投港股,因担忧资本外流紧急叫停(2008年恒指暴跌48%印证风险);
QDII溃败:首批4只QDII基金2008年净值最低跌至0.32元,暴露出机构对次贷危机的零预警能力。
现实镜像反思:
进步维度:当前QDII机制优化(额度审批/投向监管),2022年QDII基金平均收益率-14.3%,显著跑赢同期MSCI全球指数-19.8%;
顽固病灶:证券行业2022年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仅5.6%(中证协数据),头部机构境外亏损率仍超30%,显示作者批评的"能力鸿沟"仍未填平。
决策启示:
该批评揭示了资本项目开放中的"能力-野心匹配律"——2015年"沪港通"采用管道式开放、2023年扩大QDII投资范围,但严控衍生品交易等举措,均体现对作者警示的回应:金融开放必须与机构战力提升严格同步。
你们向上爬的水平当然是有的,但你们在国际市场运做资本的水平,不是插上大葱就好使的。这就是中国大机构的现实状况,别插了大葱满世界晃悠了,回圈里去吧。
以下是当年网友评论,
原博仅剩博文,
评论已不可见……
罗锅:2008-03-10-21:19:31
把此文顶到新浪首页!!!!!!!!!!!
顶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把大纱帽们全部顶下来!!!!!!!!!!
光看不顶的戴上大纱帽!!!!!!!!!!
大家加把劲,顶!!!!!!!!!!!!!
罗锅:2008-03-10-21:21:13
把此文顶到新浪首页!!!!!!!!!!!
顶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把大纱帽们全部顶下来!!!!!!!!!!
光看不顶的都是大纱帽!!!!!!!!!!
大家加把劲,顶!!!!!!!!!!!!!
提示
根据微信最新推送规则,
请点“ 赞 ”或“ 在看 ”, 并标“ 星标 ”,
以便及时收到新内容通知……
不然,订阅首页很可能会看不到……
最近升级了
【
缠论AI小助手
】知识库,
导入的「细读笔记」更为全面,
欢迎大家多多使用
共成长
- 私享群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