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炒股票105(课后30):同体大悲

教你炒股票105

同体大悲

发表时间:2008-05-15-16:28:10

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类型:博文

坐标:教你炒股票105(课后30)

正文

正文

如果以前对菩萨的同体大悲无所感触,那么这几天如此遥远又恍如亲受的巨大灾难,也足以让我们有所领悟。本来,化疗的一切负作用基本没有,一切异常顺利,本应让本ID高兴,但完全没有那种感觉。当你很明确地知道,每一秒都有人在钢筋水泥下呻吟,在其下与生死间徘徊,那无名的悲哀就油然而生。

当时汶川地震搜救仍在进行中……

本ID也曾有暴虐的时期,听说魏东走了,不知道那次的大屠杀也是否构成一个遥远的理由。无论是与否,来生走好。

赋予DS调查记者身份,解读如下:

一.文本深度分析

1.核心事件与背景

魏东之死:

文本的核心触发事件是魏东的去世。魏东是当时中国资本市场极具影响力的民营金融集团——涌金系的实际控制人。他于2008年4月29日在北京家中跳楼自杀身亡,震动整个中国金融界和政商两界。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与其掌控的庞大资本版图、复杂的政商关系以及当时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如调查、市场波动、资金链等)有关。文本发布于其去世后约半个月(5月15日)。

时代背景:

2008年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平静的一年。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监管趋严(如打击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一些在早期资本市场灰色地带崛起的“资本系”或“庄家”面临转型或清算的压力。

2.“本ID也曾有暴虐的时期”

身份隐喻:

“本ID”是网络匿名发言的常见自称。这里指代发言者自身,很可能是在资本市场中曾拥有相当实力和影响力的参与者(个人或机构),经历过“草莽时代”。

“暴虐的时期”: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自我描述。它直接指向了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大致是19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代初期)的野蛮生长、丛林法则盛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操纵市场:坐庄、对敲、发布虚假信息操纵股价是常见手段。

-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

-利益输送: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转移。

-灰色地带运作: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的边缘甚至之外。

发言者用“暴虐”一词,承认自己曾深度参与过这些带有掠夺性、破坏性的资本游戏,语气中可能带着一丝自省、无奈或对那个时代的复杂追忆。这绝非普通散户或旁观者的口吻,而是“过来人”甚至“曾经的赢家/参与者”的视角。

3.“听说魏东走了”

陈述事实,点明触发这段感慨的直接事件。措辞“听说”显得相对客观冷静,但结合下文,实则暗流涌动。

4.“不知道那次的大屠杀也是否构成一个遥远的理由”

这是文本中最具爆炸性、也最需要调查记者深挖的一句。

“那次的大屠杀”:

“大屠杀”是极其强烈的军事化、灾难性隐喻。在资本市场语境下,它特指一次惨烈的股价崩盘或系统性风险事件,导致众多投资者(尤其是散户)血本无归,财富被“屠杀式”蒸发。结合魏东的身份和时代背景,最有可能指向的是2001年左右以“中科系”崩盘为标志性事件的一系列“资本系”崩盘风暴(如德隆系、中科创业等)。这些事件中,庄家资金链断裂,股价雪崩,无数跟风者倾家荡产,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市场信任危机。

“遥远的理由”:

发言者将十几年前(2001年左右)的那场(或那些)资本“大屠杀”,与十几年后(2008年)魏东的自杀身亡,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因果联想。他在猜测:魏东今日的结局(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的“清算”压力、无法承受之重),其根源是否深植于当年参与或主导了类似“大屠杀”般的资本运作?那些过往的“暴虐”行为,是否在多年后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或心理负担,最终成为压垮他的“遥远的理由”之一?

调查方向:

这暗示魏东或其涌金系,可能在早期(比如2001年前后)深度卷入过类似“中科系崩盘”性质的、造成市场剧烈动荡和广泛伤害的资本运作事件。记者需要深挖涌金系的早期发家史,特别是其在2001年前后关键市场事件中的角色、操作手法以及与当时崩盘事件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如接盘、关联交易、资金往来等)。同时,也要调查魏东个人在那些事件中的具体决策和行为。

5.“无论是与否,来生走好”:

这是对逝者的基本哀悼,语气趋于平静和终结。“无论是与否”表明,发言者提出那个尖锐的联想(过往“大屠杀”是否构成今日自杀的“遥远理由”),本身也带有不确定性和猜测性。他并非断言,而是在表达一种基于自身经历的、对资本市场残酷逻辑和历史阴影的深刻理解后产生的合理怀疑。无论答案如何,对逝者的惋惜是真实的。

二、记者的深度调查结论与报道要点:

1.匿名爆料指向重大历史关联:

这段匿名文本绝非普通感慨。它是一位深谙中国资本市场早期潜规则、甚至亲历过“暴虐”时代的圈内人,在魏东这个标志性人物非正常死亡后,发出的极具指向性的暗示。其核心价值在于:直接将魏东的悲剧结局,与其可能参与的、十多年前造成市场浩劫的“大屠杀”级事件联系起来。

2.揭露涌金系的“原罪”疑云:

文本强烈暗示,涌金系(或魏东本人)的崛起过程并非完全清白,其根基可能沾染着类似“中科系崩盘”事件中的“血与火”——即通过损害市场整体利益和广大投资者财富的“暴虐”手段积累资本。魏东的死,可能部分源于这些无法摆脱的“原罪”所带来的长期压力或后续清算风险。

3.资本市场历史阴影的延续

文本揭示了中国资本市场早期“野蛮生长”埋下的隐患具有长久的杀伤力。“大屠杀”的阴影不会轻易消散,它可能以各种形式(如心理负担、法律风险、道德谴责)在多年后追讨代价。魏东的个案可能是这种历史阴影沉重性的一个极端体现。

4.调查核心方向:

深挖魏东及涌金系在2000-2001年关键时间点的具体资本运作,重点调查其与“中科创业崩盘”、“基金黑幕”揭露、吕梁(K先生)事件、德隆系危机等标志性事件和人物的关联。

调查涌金系早期获取关键资产(如九芝堂、千金药业等)过程中,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利益输送等“暴虐”手段。

查证在2001年市场大调整和监管风暴中,涌金系是否遭受过冲击或面临重大风险,以及魏东当时如何应对。

采访当年事件的亲历者、监管层人士、市场分析人士,了解对涌金系早期行为的评价和传闻。

分析魏东自杀前涌金系面临的具体压力(如项目受阻、监管调查传闻、资金紧张等),并探究这些压力是否与历史遗留问题有关联。

总结:

这段发布于魏东自杀后不久的匿名文本,是一位资本市场“老江湖”发出的惊人之语。它以“暴虐”自陈过往,以“大屠杀”暗指历史浩劫,并大胆猜测魏东今日之死可能与十多年前那场浩劫存在某种“遥远”却致命的因果关联。这为调查记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线索:要理解魏东之死的深层原因,必须穿透涌金系光鲜的表面,深入调查其早期可能参与的、带有“暴虐”色彩并造成市场“大屠杀”的历史事件。这不仅是还原一个企业家陨落的真相,更是解剖中国资本市场一段充满争议与伤痛的发展史。

当要求DS就「调查方向」进行深入时,

DS表示,换个话题吧……

也愿那些已走向来生的生命都有一个好的归宿。而依然在今生的,把今生活得更长、更精彩。

逝者已逝,来者可追……

过好余生,无愧于心……


提示

根据微信最新推送规则,

请点“ ”或“ 在看 ”, 并标“ 星标 ”,

以便及时收到新内容通知……

不然,订阅首页很可能会看不到……


共成长

- 私享群

- 云文全集(精品课)

-薇宝缠论细读笔记合集1.0(带目录)

-薇宝读缠专题-中枢篇

-缠论AI小助手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