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炒股票105(课后61)
平常心非道(附步临济偈韵四首)
2008-06-25-18:47:38

备注
原博文已删,为确保笔记能发出,
对原文无奈做「脱敏」处理,望见谅……
原版全文请订阅「 笔记合集 」的缠友,
自行查阅……
正文
股市没太多要说的,站在2700点上有所反弹,本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本周,纯技术上最大的任务就是高点能突破2945点以形成周的底分型形态,能高收当然是最好的,即使不行,只要本周不再破底,那这形态成立就是必然的。从时间上看,这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关键就是剩下两天,多头不要前功尽弃了。

哎,多头还是不给力啊,
当周终究还是破底了……
下周新低后逐步止跌,
大下周才确立底分;

发文当天周三,周四新高但十字,
而且是在无限接近2945的地方十字星,
很不好的信号,结果周四就跳空低开,
周五就破位新低了……
最近,在挨骂方面能赶超股市的,大概也只有*大历史系了。但即使是历史系,北大的*人比例也一定在水平线下,企图以一范一王就来摧毁北大,那是太天真了。至于有些人,借此压*大,捧清*,这种马屁花招最终也只会拍到马蹄子上。北大有*人,难道清*、*工大就没*人?哪天本ID有心情,八卦一下清*、*工大等等学校的*人,那些破事还不是一箩筐一箩筐的?
*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因为在博客中披露自己在汶川大地震时最先跑出教室,并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人称“范跑跑”。*京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系*委书记王春梅说:“作为北大的学生,在地震发生时,他不是保护学生而是先顾自己逃跑,这一举动,是我们北大的耻辱!”
*大历史系毕业生、前*会副主席、*银行副行长王益2008年6月8日被双规。时隔号称“中国股市最后一个大佬”的魏东黯然自杀不久,市场已嗅出一丝风暴气息,王益巨案的曝光,又将掀起何等的血雨腥风……
有人,不一定有鸟;没鸟,就一定没人。如此平常的生物学常识就不用多说了。但说起这平常,反而让本ID生出了兴趣。且不管那*人人*的破事,这平常却实在不平常,是人生中一大事矣。
写帖子前刚打完肌肉注射,来这里快一月了,每天都有这同一种针,比起化疗,给本ID制造的压力甚至更大。化疗是非平常的,不是每天都要面对,而这所谓增强免疫力的肌肉注射,却每天都需要面对,一个暂时看不到尽头的每日轮回,这轮回的压力,确实潜在而巨大。
而实际上,最消磨人的不是危机、不是厄困,却是平常。对于一般人来说,朝九晚五的上班轮回,就足以消磨最坚强的意志了。每个人大概都曾有梦想,但一入红尘人易醉,在这钟摆般的轮回中,多少伟大的梦想就此消磨?
平常才是最杀人的刀子,重复可以消磨一切,这对于*主义游戏的制造者来说,就是他们战无不胜的秘籍。
*主义游戏的萌生,与所谓机械化思潮的膨胀密切相关。在物理上,关于机械运动的研究是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这种思潮,曾企图把整个宇宙的所有运动都纳入其中,最后,在理论上彻底失败。但这种疯狂的梦想却深深注入*主义的肌体里,成为其*阶级御民之术的关键所在。
社会生产的严密分工,必然导致人的零件化,而零件化的人必然面对的就是平常与重复的轮回,而这足以耗尽最顽强的生命。
非*主义体系的,诸如儒家的整体人、完人或圣人的修身培育,在*主义社会中是不被鼓励的。而传媒制造的愚乐,更加强了这种零件人的存在。人,在*主义社会,彻底失去了整体性与完整性。因此,当一个所谓的高端人士干出些非人行为,这在*主义的社会结构中,是最正常不过了。
在*主义社会里,一切的高端都是以经济效益为衡量的,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市场把人碾成粉末,然后再按市场的原则粘合成一个个市场人,市场成了真正的女娲。
*主义,真正的创世纪,一切*经无法实现的东西,都以*主义的包装现实了。那飘荡在水上的圣灵,那*经济的无形之手,一切的一切,就如此地旧约又新约了。因此,任何人都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基督教反而几乎成为全民性宗教,这不过是*主义创世纪游戏中一个小小的同构性看点而已。
因此,当经历高等教育也全民地经济化之后,我们更容易理解,*主义式御民之术的无孔不入。再没有比从教育开始就零件化、竞争化更消耗人的生命的了,一家子,为了一小子,足以耗尽所有的有闲生命,这样,*经济能不发达?国能不泰民能不安吗?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义社会永远是一个禁忌,所有的制度,归根结底,就是阻止人的全面发展。让人失去整体性,让人零件化,*主义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一切*主义秘密中最大的秘密之一了。
一个只能够*的社会是一个悲哀的社会,一个只能够市场的社会同样的悲哀。
回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沉沦,归根结底,就在于*阶级利用所谓的儒教对禅宗进入剽窃改装后形成的所谓程朱理学。中国沉沦于宋朝,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由的。
宋以后,断无禅宗可言,有的不过是儒化的谎言。而*阶级暗中引导的禅净合一、三教合流诸多劳什子破事,也一一粉墨登场,中国也如此中国了。
而“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诸多被歪曲的禅宗语录中经常被口*的一句。而在人非人的社会,一句平常心是道,就成了*阶级最好的迷幻药。
请问:何心不平常?心,非有非无,非一非二,如何又被裂成平常非平常两撅?
本ID今天就要告诉各位“平常心非道”,道非平常非非平常。那种道在矢溺之类道家弱智言论,说的不过是众生的共业,道家以此为至言,还庄子老子的,典型的脑子有矢溺。
当然,“平常心亦是道”,此道非彼道亦非彼道,究竟如何?参!
以上禅宗内容,由DS解读如下:
一、历史病灶何在?
禅宗本如野马,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接认清本性就能觉悟)。而宋朝官方将禅宗精华,塞进儒教框架,造出"理学"——好比把山泉灌进铁桶,看似装了水,实则失了活水灵动。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把自在觉悟,偷换成道德枷锁,禅宗真精神自此被阉割。
二、"平常心是道"为何被扭曲?
典故本意(赵州从谂shěn禅师):
有僧问:"如何是道?"赵州答:"平常心是道。"
真谛:饥来吃饭困来眠,不刻意求道,不逃避现实,当下即是觉悟。如云在青天水在瓶,各安其位,便是自然。
被扭曲后:
统治者将"平常心"曲解为安于现状,莫问是非。百姓受苦时,一句"保持平常心"成了麻醉剂,让人放弃追寻真理,默认压迫——这恰是禅宗最痛恨的"愚痴"。
三、关键诘问破迷障
「请问:何心不平常?心,非有非无,非一非二,如何又被裂成平常非平常两撅?
」问得妙!心本如虚空,何来平常不平常?强分"平常"与"不平常",如同硬说空气有"方形"或"圆形"——皆是妄念。统治者刻意制造这对假矛盾,只为让人在"求平常"中迷失本心。
四、拨云见日解真道
1."平常心非道":若把麻木认作"平常",此心早入魔障,绝非真道。
2."道非平常非非平常":真道超越一切标签。既非叫你麻木(平常),也非教你刻意折腾(不平常),如火焰本无"烧"与"不烧"的分别。
例释:母亲救子冲入火场——看似"不平常",却是真性情流露;终日念叨"平常心"却见死不救,反是最大的不平常。
五、斥"道在矢溺"之谬
庄子言"道在屎溺",本意是道无处不在。但若误解为"污秽等同觉悟",便堕入混淆因果的大坑——屎溺是众生业力所生的果,绝非清净本源。禅宗要人看清屎溺的虚幻本质,而非跪拜污垢。
六、末后一句真慈悲
禅师最后留活路——当你彻悟"心本无平常不平常",那么吃饭喝茶、劈柴挑水,无一不是道。但若未悟,刻意求"平常"反成枷锁。参!是禅宗传统话头,意为:用生命去体悟,莫在文字打转!
结语
此文如药:
-砭理学之毒:揭穿假禅宗麻醉人心
-破文字之障:道不在名词辩论中
-指归家之路:觉醒在真实生活里
本ID股东的一PE公司的总经理发来短信,用临济“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代赠祝康,本ID边输液边步韵了四首,转录如下:
关于此偈,DS解读如下:
一、临济其人及其禅法精要
临济即唐代禅僧义玄禅师(?-867年),临济宗开山祖师。其生平与思想可概括为三要:
1.师承与地位
得法于黄檗希运,为惠能六世法孙。驻锡河北镇州临济院(今正定临济寺),以地名立宗。禅风刚烈凌厉,世称“临济将军”,与绵密“曹洞士民”并称。
2.思想核心
“无位真人”
众生本具超越阶级、名相的清净佛性,此性“本自天然,本自圆成”,不假修证。
“直下承当”:
破除向外求佛之执,主张“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唯信自心是佛。
“活泼禅用”:
将般若智慧融入生活,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吃饭喝茶无非佛法。
3.接引手段
创“棒喝齐施”(当头棒喝源此)截断妄念;设“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机用,以峻烈手段,逼学人顿见本性。其语录《临济录》被奉为禅门至宝。
临济之伟大,在撕破迷信外衣,将佛法归于“人”的觉醒——众生本是自由人,何须匍匐求偶像?
二、临终偈深义及日用之道
此偈乃临济示寂前所作,字字直指心性:
沿流不止问如何?
妄念如瀑流奔涌,如何止息?
真照无边说似他。
能观妄念的“觉性”本自清明,它如明镜照物却不受染。
离相离名人不禀。
此觉性超越名相,众生日用而不识。
吹毛用了急须磨。
纵悟此性,也需时时护持,如保养宝剑。
普通人践履心要:
1.“识照”:情绪翻腾时(沿流),不抗拒不追随,冷眼观照起伏(真照),此观本身,即解脱之力。
2.“离名”:莫将“觉性”当作概念把玩——喝茶时只是喝茶,走路时只是走路,不在念头里贴标签。
3.“急磨”:即便刹那清明(吹毛利剑),过后仍需借扫地做饭、待人接物打磨觉性,否则依然落回无明。
如南怀瑾喻:“沿流”是念头之乱,“真照”是觉知之明,“急磨”是生活即道场的实修。
三、以禅偈代“祝康”的密意
PE总经理赠此偈,是以禅者智慧表达三层祝愿:
1.应对商海“沿流”
商场变幻如妄念不息(沿流不止),祝君以清醒觉照(真照)洞察本质,不为表象所惑。
2.超越名利枷锁
“离相离名”暗喻:健康不仅是身体无恙,更是心不困于成败荣辱(不禀名相),得大自在。
3.成就须勤护念
“吹毛急磨”警示:纵使事业锐利如剑(吹毛),也需在繁忙中磨砺心性(急磨),方是真康宁。
禅门祝康从不说“万寿无疆”,而是直指——能观烦恼的觉性不病,即是真健康。
四、结:禅心无处不在
临济禅至今响彻中日,因其将玄妙佛性化为“着衣吃饭”的平常。此偈赠商贾,非求遁世,恰是点醒:滚滚红尘中,念念回光返照,便是最上吉祥。
莫问如何止妄流,
喝茶扫地自悠悠。
吹毛剑映窗前月,
照破千金不着愁。
(注:解读依据《临济录》及宋《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正统禅籍,未参入后世附会。)
步临济偈(jié)韵四首
缠中说禅
一
何国人来复姓何,
无分照用我犹他。
金毛狮子无穷网,
八角磨盘谁转磨。
DS解读如下:
1.“何国人来复姓何”
这句像是在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哪个国家来的?又姓什么?(“何”既表示疑问“什么”,也是一个姓氏)。
它在点破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最根本的疑问:“我究竟是谁?”我们常常用国籍、姓名、身份等标签来定义自己,但这些外在的东西真的是“我”的本质吗?禅宗认为,执着于这些外在的身份标签,恰恰是迷失自我的开始。它在提醒我们,要超越这些表面的区分,去寻找那个不被标签束缚的“本来面目”。
2.“无分照用我犹他”:
这句是说:不必去区分什么是“照”(洞察、观照),什么是“用”(行动、应对),也不必死死抓住“我”和“他”(别人)的分别。
“照”和“用”是临济宗祖师临济义玄提出的重要概念,简单来说:
-“照”是指看清事物本质、内心清明的智慧。
-“用”是指根据这个智慧,灵活自如地行动和应对世界。
临济禅师认为,真正的智慧(照)和行动(用)是一体两面、圆融无碍的。就像眼睛既能看(照),又能根据需要转动(用)一样,不能硬生生分开。
同时,“我犹他”强调要放下“我”和“他人”的强烈对立感。当我们执着于“我”的观念时,就会产生分别心、比较心、得失心,烦恼就来了。这句是说,在更高的智慧层面,这些对立是虚幻的,是障碍。
3. “金毛狮子无穷网”:
这句包含一个著名的禅宗比喻:“金毛狮子”。比喻真正大彻大悟、具足大智慧、大威德的禅师。他们智慧勇猛,能破除一切迷惑(就像狮子是百兽之王)。同时,他们的智慧光明灿烂(金毛)。
“无穷网”可以理解为人世间无穷无尽的烦恼、束缚、概念、执着等等,像一张巨大的网。
这句是说,即使是像“金毛狮子”那样智慧勇猛的觉者,在世间行事,也依然会遇到无数像“网”一样的复杂情况和障碍(无穷网)。但这并非贬义,而是强调即使开悟了,人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面对各种因缘。关键在于,觉者不会被这些“网”困住,能自在穿梭(狮子象征自由勇猛)。
4. “八角磨盘谁转磨”:
想象一个八边形的、很沉重的石磨盘(八角磨盘)。磨盘需要转动才能磨东西。这里在问:到底是谁在推动这个磨盘转动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提问,直指禅宗的核心——“主人公”是谁?“磨盘”可以象征我们的生活、命运、修行、乃至整个世界的运行。我们常常觉得是“我”在生活、在努力、在受苦、在追求。但禅宗追问:这个觉得是“我”在做的念头,背后那个真正的推动力、觉知者、主人翁,到底是谁?
是在执着“我”的那个小我吗?还是那个超越“我”执、如如不动的本心本性?我们是被外境(磨盘)推着转?还是能真正做得了主?
这句是在引导我们参究生命的本源动力,打破对那个狭隘“自我”的执着,认识到那个能“转磨”而又不被“磨”所转的“主人公”——也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自性。
总结一下整首偈子的核心禅意:
1.
超越身份标签: 别被“我是谁”(国籍、姓名等)这类问题困住,要去寻找更深层的自己(本来面目)。
2. 打破二元对立: 不要硬生生区分智慧(照)和行动(用),也别死死抓住“我”和“他”的分别。真正的智慧是圆融无碍、自由流动的。
3. 觉者在世间: 即使是大彻大悟的人(金毛狮子),也身处世间(无穷网),但能以智慧超越束缚。
4. 参究主人公: 最重要的问题是——推动我们生命运转(转磨)的那个真正的主人翁(谁)到底是谁?是那个充满执着的小我?还是那个本自清净、能作得主的自性?
这首偈子模仿临济宗的开创者临济义玄禅师的风格(步临济偈韵),充满了临济宗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的特色。它不是在给你讲道理,而是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和意象,像棒喝一样,敲打你的惯性思维,打破你对“自我”和“世界”的固有认知,引导你去亲自探寻那个最终的答案——那个不生不灭、能照能用、不被网困、能转磨盘的“主人公”。这个答案,只能靠你自己去体悟。
二
梦幻泡影奈天何,
非我非神非是他。
默照守中人可悯,
身心皆附鬼推磨。
1.“梦幻泡影奈天何”:
“梦幻泡影”直接来自佛教经典《金刚经》里著名的比喻:一切事物都像梦一样虚幻,像幻术一样不真实,像水泡一样短暂,像影子一样空无实体。
“奈天何”意思是:就算你知道这个道理(一切如梦幻泡影),又能怎么样呢?或者:这对老天爷(指自然规律、终极真理)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这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承认现实): 首先承认佛说的没错,世间万物本质是虚幻、无常、空性的(梦幻泡影)。
第二层(破除执着): 但是!仅仅在头脑里知道、甚至背诵这个道理,是没用的! 你知道了“梦幻泡影”,你的烦恼就消失了吗?世界就因此改变了吗?真理(天)会因为你知道这个名词就改变吗?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空”的概念本身,以为懂了“空”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悟,是体证,不是理解概念。
2.“非我非神非是他”
这句是说:不是“我”,不是“神”(或某种主宰力量),也不是“他”(某个外在的对象)。
这句在彻底破除我们对“主体”和“客体”的坚固执着。
“非我”:破除了对“我”这个主体的执着(我执)。没有那个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我”。
“非神”:破除了对某种外在神秘力量(如上帝、造物主)或终极主宰的依赖和幻想。禅宗强调自性自度。
“非是他”:破除了对“外在对象”的坚固认知和执着。万物也是缘起性空,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
简单说:真正的实相(真相),超越了“我”、“神”、“他”这些我们习惯性划分出来的标签和概念。 它不在这些二元对立的范畴里。
3.“默照守中人可悯”:
“默照”:这里指一种特定的禅修方法。在宋代禅宗里,“默照禅”主要指曹洞宗的修行方式,强调静坐、止息妄念、保持内心清明觉照(默然静坐,灵明觉照)。它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法门。
“守中”:指执着、死守在某种状态、方法或观念上。
“人可悯”:这样的人真是值得怜悯、同情。
这句不是批评“默照”方法本身,而是严厉批评那些执着于“默照”这种方法的人!他们以为:只要死死守住“静坐不动”(默),只要死死守住“内心清明的觉知”(照),就是在修行,就能开悟。
禅师说:这样的人“可悯”!为什么可怜?因为:他们把方法当成了目的,把船当成了岸。他们在执着于“修默照”这个相,内心可能还有“我在修行”、“我要开悟”的念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执着和妄念,与禅宗“破一切执着”的精神背道而驰。他们可能变得死板、僵化,失去了禅宗强调的活泼泼的生机和应机接物的智慧。
3.“身心皆附鬼推磨”:
“鬼推磨”:这是一个常见的俗语比喻。想象一下:民间传说中,鬼魂不知疲倦地、盲目地、不由自主地推着沉重的石磨转圈。比喻身不由己、盲目劳碌、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做无意义重复劳动的状态。
“身心皆附”:整个身体和心灵,都处在(附在)这种“鬼推磨”的状态里。
这句是上一句的延续和升华。那些执着于“默照守中”的人,他们的状态其实是:
-身体:可能长时间静坐,看似在修行。
-心灵:却被“我要修默照”、“我要保持觉知”、“我要开悟”等念头牢牢抓住,像被鬼附身一样。
结果:他们的整个身心,就像那个被无形之鬼(妄念、执着)驱使着推磨的驴子,表面上在做“修行”的事,实际上是在无明(愚痴)的驱使下,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盲目的、不得解脱的劳役!这比普通人的盲目追求名利,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甚至更可悲,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在修行”。
总结整首偈子的核心禅意:
警惕“口头禅”和概念游戏: 仅仅知道“梦幻泡影”、“空”这些高大上的概念是没用的(奈天何),执着于概念本身就是障碍。
彻底打破一切执着: 真相超越“我”、“神”、“他”这些二元对立的标签(非我非神非是他)。
最大的陷阱:
执着法门: 修行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执着于修行方法本身(默照守中)。把方法(如静坐、观照)当成目的死死抱住,反而会变成新的枷锁,使人变得僵化、死板,甚至滋生新的妄念(觉得自己在修行)。
可悲的“修行驴子”:
执着于方法的人,身心其实被“要修行”的妄念所驱使,像鬼推磨一样,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更隐蔽的盲目劳碌,离真正的觉悟和解脱越来越远(身心皆附鬼推磨)。这才是最值得怜悯的。
这首偈子像一记棒喝!它警告学禅的人:不要玩概念(梦幻泡影),不要贴标签(非我非神非是他),更不要把你学到的方法(默照)变成新的监狱!否则,你以为在修行,其实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当“驴子”被“鬼”(你的执着妄念)驱使着原地打转! 禅的核心是超越一切形式的执着,包括对“修行”本身的执着,回归本心的自在与活泼。
三
红尘老醉梦如何,
八万烦劳皆我他。
滚滚时轮谁可歇,
无穷帝网古今磨。
1.“红尘老醉梦如何”:
-“红尘”:指热闹繁华的世俗世界,充满各种欲望、诱惑、纷争和琐事。
-“老醉”:形容人长期沉迷、沉醉在红尘之中,像喝醉了酒一样迷迷糊糊。
-“梦如何”:这一切(沉醉在红尘中的生活)像一场梦一样,究竟怎么样呢? (或者:这场梦何时能醒?)
开篇点出芸芸众生的普遍状态: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迷失、沉醉,像在做一场大梦而不自知。
这句在引导我们反思:这样浑浑噩噩、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生活,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是否想过要“醒”过来?
2.“八万烦劳皆我他”:
-“八万”:在佛教里常用来形容数量极其巨大、无穷无尽(并非实指八万)。这里指数不清的烦恼和劳碌。
“皆我他”:全都是因为“我”和“他”(别人、外物)的对立和分别而产生的。
这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生无尽烦恼的根源——强烈的“我”和“他”的分别心。
我们觉得“我”的利益受损了,“我”被冒犯了,“我”想要而得不到,“我”讨厌的东西甩不掉…于是产生痛苦、嫉妒、争夺、焦虑(烦)。
我们为了满足“我”的欲望,为了胜过“他”,为了防备“他”,不得不拼命奔波、算计、劳心劳力(劳)。
禅宗认为,正是这个坚固的“自我”观念(我执),以及由此产生的“我-他”对立,是一切烦恼和辛劳的发动机。
3.“滚滚时轮谁可歇”:
“滚滚时轮”:形容时间像巨大的车轮一样,一刻不停地滚滚向前。象征生命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宇宙的运行,其力量巨大且不可阻挡。
“谁可歇”:有谁能停下来(歇息)呢? 或者说,在这巨大的时间洪流中,有什么是真正能停住不动的?
这句揭示了世间万物无常、迁流不息的本质。生命在流逝,世事在变迁,没有任何东西能永恒不变、永远停留。我们个体(“谁”)在这洪流中显得渺小而无力,妄想抓住什么、留住什么(比如青春、名利、感情),或者想永远逃避烦恼(歇息),都是徒劳的。因为时间(无常)的法则不可抗拒。
4.“无穷帝网古今磨”:
“无穷帝网”:这是引用佛教华严宗(对禅宗影响很大)的一个重要典故,叫做“因陀罗网”。想象一张巨大无比、无穷无尽的网(帝网),网上的每一个结都镶嵌着一颗璀璨的宝珠。
神奇的是,每一颗宝珠都清晰地映照出网上其他所有宝珠的影子,并且这些影子又层层叠叠、互相映照,无穷无尽,形成一个不可思议、彼此交融、相互关联的整体宇宙图景。
就像在一个布满镜子的房间里,一个影像会被反射无数次,层层叠叠,无穷无尽,分不清哪是原物哪是影像,所有影像相互依存、彼此映现。
这句将前文的意象升华:
“无穷帝网” 象征宇宙万物、一切现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映现、圆融无碍的关系网。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的存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影响着你。
“古今磨” 象征时间(古今)的巨大力量和无常法则(如同磨盘),以及万物在时间的长河,和复杂的因缘关系网中,不断生灭、变化、被塑造的状态。我们每个人、每件事,都在这张无穷的关系网中,被无常的“时间磨盘”推动着、塑造着、经历着生住异灭。
整句描绘了一幅宏大而深刻的图景:古往今来,一切众生、一切事物,都在这张无穷无尽、彼此关联的宇宙关系网中,被永恒流转的时间和无常法则所“碾磨”。 没有个体能逃脱这张网和这个磨盘。
总结整首偈子的核心禅意:
众生沉迷如醉梦: 人们迷失在世俗红尘(红尘老醉),如同身处大梦(梦如何),看不清生命真相。
烦恼根源在分别: 人生无尽的烦恼辛劳(八万烦劳),根本原因在于执着“我”和“他”的分别对立(皆我他)。
无常洪流难抗拒: 时间如同巨大车轮(滚滚时轮),永恒向前,生命无常,个体无法停留或逃避(谁可歇)。
万物关联共业网: 宇宙万物如同“因陀罗网”(无穷帝网),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圆融一体。
时空共铸众生相: 古往今来一切众生(古今),都在这张无穷的关系网中,被无常的时间法则(磨)所塑造、推动和经历(磨)。
这首偈子描绘了众生在无常时空和复杂因缘网中的生存状态。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痛苦源于“我执”和分别心(我他),我们沉迷其中如同醉梦(红尘醉)。
而真相是:万物相互关联(帝网),没有孤立的存在;时间永不停止(时轮),一切都在变化(磨)。觉悟,就是看清这张“网”和“磨”的本质,不再被“我他”的幻象所困,在无常的变化中,体认万物一体的实相,从而获得真正的自在。
它提醒我们放下对“自我”和“对立”的执着,认识到自己只是宏大宇宙关系网中相互映照的一颗宝珠,随顺因缘,安住当下。
四
无端生死问伊何,
四相空翻你我他。
醒醉百年三万日,
梦中犹赴梦煎磨。
1.“无端生死问伊何”:
“问伊何”:问它(生死/无常)到底是为什么? 或者:它(生死/无常)到底是什么?
开篇就点出人生最大的困惑: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会有无常变幻?这一切痛苦和变化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伊”指代的就是这个让人困惑的生死无常现象)。这句反映了普通人面对生命终极问题时的那种茫然、无奈和追问。
2.“四相空翻你我他”:
“四相”:佛教术语。它指我们凡夫(普通人)对自我和世界,最根深蒂固的四种错误认知和执着:
-我相: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我” 存在。(“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这是我的财产”)。
-人相:在“我”之外,执着有一个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他人” 存在。(“那是张三”、“那是李四”、“那是敌人”、“那是朋友”)。
-众生相:执着由无数“我”和“他人”组成的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群体或生命形态。(“人类”、“动物”、“众生”)。
-寿者相:执着生命有一个实在的、可以度量的时间长度(寿命) ,以及持续存在的过程。(“我能活多久”、“这事持续了多长时间”、“我想要永恒”)。
“空翻”:像翻跟头一样不停地翻转、变化、虚假不实。这里是说,“四相”所认定的那些“实在”的东西(我、人、众生、寿命),其实本质都是空性的、虚幻的、不停变化的。
这句给出了上一句问题的答案!我们觉得生死无常很痛苦、很困惑(无端生死问伊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死死认定了“四相”是真实的! 我们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在经历生死(我相),有实在的“别人”与我们不同(人相),有实在的“众生”群体在生灭(众生相),有实在的“寿命”在流逝(寿者相)。
而真相是:这四种认知都是错觉(空翻)! 就像把水中的月亮当成真月亮一样。正是对这些虚幻“相”的执着(翻来覆去地抓着不放),才产生了“我他”对立以及由此带来的无穷烦恼,让我们觉得生死无常是件痛苦和无法理解的事。
3.“醒醉百年三万日”:
“醒醉”:清醒和沉醉。比喻人生状态,有时好像有点明白(醒),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糊涂、沉迷(醉)。
“百年三万日”:人的一生就算活一百年,也不过大约三万天。形容人生极其短暂。
这句描绘了普通人在短暂一生中的状态:在“偶尔有点明白”和“长期沉迷糊涂”之间反复摇摆,稀里糊涂地就过完了这短暂的一生。 即使偶尔对“四相皆空”的道理有所触动(醒),很快又被世俗欲望和执着拉回沉迷(醉)的状态。
4.“梦中犹赴梦煎磨”:
-“梦中”:第一个“梦”,指整个人生就像一场大梦(红尘醉梦)。
-“犹赴梦”:第二个“梦”,指在这人生大梦里,我们还在不停地追逐、奔赴一个个更小的梦境(比如追求名利、情爱、长生不老等)。
-“煎磨”:像被放在火上慢慢烤(煎),又像被磨盘反复碾压(磨)。比喻在追逐小梦境的过程中,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焦虑、痛苦、压力和消耗。
这是对沉迷状态最深刻的刻画和叹息:整个人生本已虚幻如大梦(梦中),可我们非但不觉醒,反而在这个大梦里,更加拼命地去追逐那些同样虚幻不实的小目标(犹赴梦) (比如:一定要赚多少钱、一定要得到某个人、一定要活到多少岁、一定要比别人强…)。
结果就是:在双重虚幻(大梦套小梦)中,白白让自己的身心承受着如同被火烤、被石磨碾压般的煎熬和痛苦(煎磨)! 这是极其可悲又徒劳的状态。
总结整首偈子的核心禅意:
-终极困惑: 人为什么会有生死无常?为什么会痛苦?(无端生死问伊何)
-根本原因: 答案在于我们死死认定了四种虚幻的“相”是真实的(四相)——执着于“我”、“人”、“众生”、“寿命”是实在的。正是这种执着,制造了“我他”对立和痛苦(空翻你我他)。
-众生常态: 人在短暂一生中(百年三万日),就在对“空”的偶尔清醒和对“相”的长期沉迷(醒醉)中摇摆度过。
-最大悲哀: 最可悲的是,在人生这场大梦里(梦中),我们非但不醒悟,反而更加狂热地去追逐梦里的小目标(犹赴梦),让自己在双重虚幻中承受着真实的煎熬(煎磨)!
这首偈子像一声沉重的叹息。它指出:人生的痛苦源于认假为真(执着四相)。我们一边困惑于生死无常,一边却又在短暂的人生里,沉迷于更小的梦境(名利情欲等),在虚幻中承受真实的煎熬(煎磨)。
禅的觉醒,就是要看破“四相”的虚幻本质(空翻),从这双重的大梦(梦中梦)里醒来,不再被自己制造的幻象所“煎磨”,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在。它呼唤我们:别再沉迷于梦中追逐了,看清那让你痛苦的东西(四相)本是空花水月!
提示
根据微信最新推送规则,
请点“ 赞 ”或“ 在看 ”, 并标“ 星标 ”,
以便及时收到新内容通知……
不然,订阅首页很可能会看不到……
共成长
- 私享群
推荐
-缠论AI小助手
- 券商费率优惠
- 实盘技术提升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