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炒股票84(课后9),一团三战神

一团三战神

发表时间:2007-10-11-20:05:25

分类:白话杂文

类型:博文

坐标:教你炒股票84(课后9)

正文

明天收盘就要去机场,晚上到后天下午,都有忙不完的事,不能发帖子了,明天的解盘,可能要周六晚上或周日才能补上,抱歉。中国现代历史上,有一个团,出了三个战神,在前后两次的统一战争中所向披靡。最绝的是,三个战神,却都是政治上的侏儒,其中两个都死在坠落的飞机上。这个团,这三人,不用说,所有人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叶挺、林彪、粟裕(准确说不属于叶挺独立团,而是后来由此扩充成的24师)。

此文难怪被删……

参不破这三人的命运,对中国现代历史的知识等于0。项叶、毛林、彭粟,就如同宿命中的前世纠缠,人之多面与复杂,超过所有的戏剧、小说,而这,只构成三人命运的一面。历史,从来都是最好的小说、戏剧。

项英/叶挺,毛泽东/林彪,

彭德怀/粟裕……

以命运与性格的有趣程度来分,林、叶、粟,林彪显然是最有趣的一个。最近,林副主席已经可以有新塑像了,这确实是历史的进步。但以其命运研究对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来分,其顺序大概要变成粟、叶、林了。粟身上扩散出来的历史脉络,虽然单纯,但也太令人回味无穷了。林,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终点。

2007年9月24日,

平型关战斗70周年之际,

山西灵丘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

林彪全身铜像,第一次竖立……

叶,其命运是古典式的,大概更容易被审美;粟,其命运是现代式的,寂静而喧哗;林,其命运如此后现代,真不枉此生矣。

以下来自ai:

首先,叶挺的命运被描述为“古典式的”,这可能意味着他的命运具有传统英雄史诗般的特质,如忠诚、勇敢和悲剧色彩。叶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北伐战争时期曾任独立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又任新四军军长。他的军事生涯充满波折,包括在皖南事变中的被捕和后来在空难中不幸遇难。这种描述可能强调了他命运的戏剧性和悲剧性,使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

接着,粟裕的命运被形容为“现代式的”,特点是“寂静而喧哗”。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以擅长游击战和运动战著称。他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使他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里的“寂静”可能指的是他在军事上的低调和实际操作中的隐秘性,而“喧哗”则可能指他在战场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中国现代军事史的重要影响。

最后,林彪的命运被描述为“后现代的”,并赞叹其命运“真不枉此生”。林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另一位重要将领,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在1971年试图逃离中国时遭遇空难身亡。这里的“后现代”可能是指林彪命运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包括他的政治崛起和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错和冲突。

整体来看,这段话通过对三位将领命运的描述,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生涯的特点和时代背景,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复杂历史的审美理解。

三人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没有彭大将军之流的暗器工夫,彭大将军的暗器工夫之一流,那姓张的江西老表一定知道。

张国焘,江西省吉水县人……

Ai解析如下:

这句话涉及到几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叶挺、林彪、粟裕和彭德怀,以及张国焘。这里提到的“暗器工夫”是一个比喻,可能指的是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和手段。

彭德怀: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彭德怀的政治生涯中也有争议,特别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对大跃进的政策提出了批评,这导致了他后来受到政治打击。

张国焘: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但在长征期间,他与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发生了分歧,并最终分裂出去。张国焘后来成为国民党的特务,对共产党进行了敌对活动。

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叶挺、林彪、粟裕这三位将领在军事上都非常出色,但他们没有彭德怀在政治斗争中的那种“暗器工夫”。这可能指的是彭德怀在政治上的敏锐性和策略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党内关系和权力斗争方面。而张国焘作为曾经的党内高层,对这种政治斗争自然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叶挺、林彪、粟裕,真正的战神、真正的伟丈夫,岂宵小可比?!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资料:

三战四平之战失利后,林彪于1947年7月13日写了一封信给一纵司令李天佑。四野一纵就是后来的万岁军38军。天佑同志:总部2日关于夏季攻势经验教训总结电,盼切勿草率看过,而应深切具体地研究,使今后思想有个标准: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加以很好的认识。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够实际。夏季攻势中。特别是四平战斗直至现在,从你们的电报 和你们的实际行动的结果上看,表现缺乏思想,缺乏见识。为了今后战胜敌人,盼多研究经验和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凡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美名慎重,其结果都要造成损失,而得不到胜利的。正确的思想的标准,是包括实践在内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凡能胜利的仗,则须很艺术地组织,坚决地打;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如不能胜的仗也打,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讲究战术,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对革命是损失。以上原则,有益于进步,望深刻体会之。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林彪-7月13日

以下是网友回帖:

2007-10-11-22:12

这个帖子要回一下,确实是挺有意思的3个人。叶英年早逝,虽然可惜,但是也少了很多是非。叶性格和当年的共产党将领不太一样,喜欢高头大马,西装革履,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和一堆平民朴素,布衣草鞋的其他干部截然不同。叶性格倔强,职位高,威望高,这样的人如果没有那个以外的飞机失事,今后的结果和林,粟恐怕也不过是异曲同工吧。倒是这样省却了历史的麻烦,省却了历史颠倒黑白的麻烦。粟是个至少和林齐名的大军事家,说的夸张一点,可以说整个淮海战役是他一手策划领导的。但是这是直到近几年才慢慢为人所知,因为刘邓大军的功绩要充分宣传,不能只是配合陈粟。58年粟早早就被批判下岗,倒是也躲过了后来水更急山更险的历次斗争。站到了风口浪尖上的那些人后来反而更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粟死的早也是因为身体不好,不然朝鲜很可能就是他去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样一个军事家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林的命运都熟悉,争论更多,谜团也更多。后来的事情可能只有几十年以后才能真相大白了。比如为什么朝鲜林没有去?文革前是否违心出山?文革中的作为如何?为什么走上了出逃之路?有些事情恐怕永远都没有结果了。现在唯一能比较客观评价的就是解放前的军事能力,特别是辽沈战役了。看看这几个人的命运仿佛就看到了历史的嘲笑,谁是赢家谁是输家,那些被林粟俘虏的人很多倒是平安而终,倒是曾经的花团锦簇反而败的更早


2007-10-11-22:19

史,从来都是最好的小说、戏剧。--这话我喜欢,都说“真是太戏剧化了”,其实应该反过来说“这个戏剧太生活化了”才对。也是我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原因。那些想象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和真实的生活相比那么有滋有味,变幻莫测


2007-10-11 22:22

在毛眼中林是真英雄.粟是真猛士.刘伯承和彭不过是不得不用罢了.


2007-10-11 22:40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2007-10-11 22:44

历史不需要血和泪,识时务者为俊杰!


2007-10-11 22:54

彭德怀身上有一股虎气。虎,傲啸于山林之中,占山为王。如果彭德怀早些年代出世,当是个李闯石达开型人物,晚些年代降生,不是包工头就是个黑社会老大。可惜和毛同时代,又在一个盘口寻食,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彭的悲剧,岂乎天意?古人说棋分九品,一入神,二坐照,三具体,四通幽,五用智,六小巧,七斗力,八若愚,九守拙。这个品级也反映了棋手的智力程度和用智倾向。彭德怀好下象棋,比象棋远复杂和更接近兵法的围棋,估计他即使想学也很难学会。但为了说明他的智力等级,不妨我们还是可以先给他一个围棋品位——斗力。什么是“斗力”,“受饶五子,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声名赫赫的彭大将军说其不用其智而专斗力,可能有些过了,猛张飞还是粗中有细的。但他的智力结构还是倾向于耍蛮斗力,那是无可疑问的。这样的智力结构,对于掌握毛泽东兵法的初级部分,运动战游击战等等,还是足够的。事实上,彭德怀学习的不错。毕业考试,陕北战场,把张国涛周恩来畏之如虎的胡宗南,收拾的一点脾气没有。可要他学习毛泽东兵法的高级部分,就太难了,脑子没化开,理解力上不去了。


2007-10-11 23:06

现在人都知道cctv的广告作用吧。粟的能力其实是最厉害的,只是因为离政治中心远而且辈分低了点,cctv的广告做得少,所以比较吃亏。据说陈赓对粟很是服气,而对林却不以为然。粟的战前部署清晰明了,战之即胜;而林的则不甚了了,最后还得根据自己的经验重新调整部署才能奏效。


2007-10-11 23:36

粟裕大将:一代名将的风华不可能被历史湮没:2007年08月24日22:01来源:中国青年报;资料图:粟裕。这一周,央视一套开始播放历史文献片《粟裕大将》,虽然时段比较晚,但此片的播出还是令人欣慰。记得小时候读小说《红日》,一直有个小小的疑惑:在解放战争期间,各路野战军的简称,用的都是司令员和政委的姓,如刘邓大军、林罗大军、陈谢大军,为何独华东野战军称陈粟大军,粟裕却只是个副司令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我才逐渐了解到,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权,其实大多数时间都在粟裕手中,宿北斩戴子奇,莱芜擒李仙洲,孟良崮血吞张灵甫,济南府八日破王耀武……这些经典战例皆是出自这位大将名下。而他的两次“斗胆直陈”,更是改变了解放战争的进程。粟裕常被称为内战英雄,但抗战中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粟裕先以500之众挺进日寇腹地,揭开江南游击抗战之历史篇章。然后以5000之众,虎踞苏中,迎四面之敌,牵制日军三个师团的大部,前后抗击日军合计达到6个不同的师团。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夸奖过这个对手。苏中百姓歌以咏之: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粟裕常胜将军的名头,就是在抗战中形成的。而解放战争中,粟裕的战功就更大了。毛泽东曾说淮海战役,栗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现在一般的军史研究者都认为,虽然淮海战役是置于总前委领导之下,但整个战役的实质进程却是由粟裕推动的。


2007-10-11 23:37

粟裕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少见的那种标准职业军人。战争中曾先后六次负伤,颅内、体内留有弹片、弹头。进城后,跟别人逛街时,人家在看这个店子卖什么,那个橱窗展示什么,他却在看,这个街区该怎么占领,那个要点该用几人固守,直到晚年病重时,每晚睡觉衣服还要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旁边,因为一旦有紧急情况,能够穿上迅速应变。还有轶闻说,中国地图收集最多最全的人,并不是北大、复旦等名校中的地理学、历史学名教授,而是这位将军。粟裕的人品也非常好,除开南方游击战时期,因情况极度复杂而生出的误会性质的南阳事件外,粟裕一生没有整过人。两让司令一让元帅,于功名利禄算得上淡泊。曾经有人整过他,但后来他却顾念旧情,照顾了对方的后人……因为种种原因,粟裕于1958年就被批倒了;又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94年年底才平反。而此时,粟裕已逝世多年。也因为这个缘故,粟裕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成了一位被淡化的名将。所以,才有了我小时候的困惑。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回望一个历史瞬间: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人,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忽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便走上前去,为纪念碑铲下了土。而一代军神刘伯承也曾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历史终究没有湮没这样一位真正名将的绝代风华。这些年,在军史研究者和民间军迷们的共同推动下,历史的迷雾终于慢慢散去了。所以,我们终于能看到历史文献片《粟裕大将》出现在央视一套,重新回顾名将风采。(乐毅)


2007-10-12 00:05

哇哈哈哈哈哈,^_^^_^我终于参透了!!!!!!!!!!!!终于被我参透了线段的划分。自从线段划分的严格定义出来以后,我一直被特征序列的第二种情况所困扰,整整两个多月啊,我费尽心思下了不少功夫,虽然绝大多数情况都没问题,但个别情况老是分不清,我多想拿缠姐那朵大红花啊,可惜我没参透啊。


2007-10-12 16:15

王年一: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喜读舒云的新著《林彪画传》。我的好友舒云女士写成了新著《林彪画传》。我得以先睹为快。我十分敬重林彪。我向所有为林彪立传的人致敬。在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中国第二号“神”成了中国第一号“鬼”。一切污泥浊水泼向林彪。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何况是官方故意为之?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子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尿堆。被颠倒的历史应该颠倒过来!我收藏了我能得到的林彪的传记。其中有《林彪全传》、《林彪的一生》、《林彪与毛泽东》。这些著作,各有所长。以我看来,最精彩的是这一本篇幅不很大的《林彪画传》。我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感动的过程,是受教育的过程,是与伟人亲密接触的过程。我对林彪并非全不了解,而我在读本书时几次情感不能自制,潸然泪下。本书好在哪里呢?一是真实。舒云是纪实文学家,她以真实为生命。核对一个史实,她不惜千辛万苦。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她访问了许多人,其中有林彪在四野的老部下,有众多的林彪身边工作人员,有林彪的家人,少说有几十人。她又广采博收,搜集有关林彪的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反众说,如实说明:林彪在平型关大战后被晋军击中时并未穿日本人的军大衣,而是穿了八路军的丝棉大衣,他的随从有人穿了日本人的军大衣。如此细节,舒云也从当事人处弄明白了。舒云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可亲可敬的功勋盖世的“一代名将”。林彪能够成为“常胜将军”,是偶然的吗?容易吗?舒云以史实回答:决非偶然!很不容易!林彪率大军解放全东北,为新中国的成立奠了基。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指挥百万大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有大智慧和大勇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林彪总结出的“六个战术原则”,虽经中共中央发文批判过,但因其植根于战争的实践,经过战争的考验而永垂不朽。一个人的历史是他自己用一生的言行写成的,一切言行都是客观存在,所以历史不容更改。舒云处处让事实说话,因而真实可信。本书是一部信史。


2007-10-12 16:16

二是深刻。舒云写史不平铺直叙,而是针对30年来对林彪的污蔑叙述。她针对林彪“不读书,不看报”的宣传,专写了“林彪的读书”,说明林彪酷爱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无一不爱读书。林彪读过“兵法六书”,而且潜心研究“三论”(《天演论》、《进化论》、《资本论》),反复阅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林彪嗜书成癖,爱书如命。这一切,舒云在本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三是忠于历史。历来人云亦云,说罗瑞卿被打倒,是林彪、叶群搞了鬼,又说什么刘少奇、贺龙的垮台也由于林彪的诬陷。这些重大是非,不能不辩。舒云忠于历史,不为尊者讳,秉笔直书,她明明白白、详详细细地说明了是毛泽东而不是林彪要打倒罗瑞卿,打倒刘少奇和贺龙也与林彪无涉。详情请看本书。这里只说一点常识,在个人专断的政治体制下,如果不是毛泽东下决心,一个书记处书记(罗瑞卿),一个元帅(贺龙),是打不倒的。贺龙到了周恩来也保不住的地步,这就充分地说明了问题。舒云是专家型的纪实文学家,她在20年中潜心研究林彪问题,搜集了大量的林彪资料,大有助于本书的写作。四是生动。传记能写得生动,真非易事。文笔的流畅,材料运用的得当,说明的巧妙,文学笔调的运用,都使本书极富可读性。更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笔尖上带感情。本书写到林彪之母,在逃难途中,在弥留之际,想念她老人家的儿子林彪(林彪也正因抗战的枪伤而饱受折磨),读了能不心动吗?本书又写到林彪之父,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才在北平见到整个解放战争都未见到的儿子林彪,读者能不心动吗?林彪爱国家、爱人民的伟大人格,由此跃然纸上。舒云是多产作家,她参加了《聂荣臻传》的写作,出版过《大将罗瑞卿》、《百战将星杨勇》,写过《林彪事件完整调查》。触类可以旁通,水到则渠成,凭她多年对军旅的了解和研究,成就了本书。我预祝本书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2006年4月16日写于北京西郊国防大学第二干休所(此文乃王年一教授为舒云女士《林彪画传》所撰写之序言。)


2009-3-22-20:19

电影《淮海战役》的第一个版本邓先生看了以后作废重拍。邓小平先生上西天以后,粟裕终于得以平反。


2009-5-3 21:37

梦语:缠对林彪的情感,我们从这跨度时间一年多的帖子被屡次提起可以深切感受到,对于林彪的历史和是非,纯属政治,没必要和兴趣深入探讨,我们研究的是缠为什么对林彪情有独钟,而难道是因为和其字彪巧合而已?从网上的大量资料我们知道了四野老人及其后人对林总一种独特的情感,李彪身世是否和四野有关?所以才有了耳濡目染的林总情结,甚至是名字中此彪和彼彪非一般巧合的缘起。


2009-5-3 21:40

李天佑上将(1914~1970年)1957年后,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天佑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四平之战,都有他的身影,之所以我们了解甚少,主要是因为英年早逝,至于其更多的生平细节、和林彪的关系,网络可大量搜索到,我们就不再罗列。梦语:既然我们的梦的中心主要是缠师,就会研究到天佑的家庭和后人,假设缠是天佑的后人,前面我们曾经推断出缠的出生应该是在1971年,从上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结婚的李天佑,长子最大也不可能超过1946年出生,1971年25岁,正是初为人父的年龄,所以缠如果为天佑后代假设成立,那缠应为天佑长孙,也就是天佑第一个孙辈人,但天佑1970年病逝,缠应该是无缘一见祖父。


2009-5-3 21:42

梦语:既然我们的梦的中心主要是缠师,就会研究到天佑的家庭和后人,假设缠是天佑的后人,前面我们曾经推断出缠的出生应该是在1971年,从上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结婚的李天佑,长子最大也不可能超过1946年出生,1971年25岁,正是初为人父的年龄,所以缠如果为天佑后代假设成立,那缠应为天佑长孙,也就是天佑第一个孙辈人,但天佑1970年病逝,缠应该是无缘一见祖父。李天佑上将(1914~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在三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李天佑任团长。1937年9月23日,率六八六团作为主攻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击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1948年3月,攻取四平的战斗再次打响,和万毅指挥部队经过23个小时的激战,解放了四平。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率第一纵队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锦胜利后,率部参加了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和新三军各一部。辽西会战刚结束,李天佑又率部直扑沈阳并很快攻克。辽沈战役后,部队整编,第一纵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李天佑任军长。1948年底,率三十八军6万精兵直插华北平津之间参加平津战役,与兄弟部队共同担负主攻天津任务。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动总攻,李天佑率部从西向东过关斩将,杀入天津城,战至15日下午3时,守国民党军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宣告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肃清国民党余部和剿匪的斗争。1957年后,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天佑曾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09-5-3 21:45

梦语:缠师和李天佑的关系,如果仅仅是上面的一些假设,简直太荒诞了,就象我姓黄就要和黄永胜撤上关系一样,姓刘和刘伯承是否也有关系?都根本没有任何的可信度,比起李彪说的亿安走势和缠文的巧合关系来说,我们现在还需要一些巧合来支持我们的梦。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肃清国民党余部和剿匪的斗争。1957年后,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以下是该网友摘录的缠师原文:

教你打坐30:从本ID一些家事说起

本ID的妈妈是广州西关的,最正宗的广州人了,因为妈妈那边的亲戚都在广州,大概是南北结合,所以本ID从小就有点特别。而且,因为此,本ID从小时候开始,最远海南、大西北的,都至少住过N年以上,广州和北京就更不用说了;

梦语:

知道什么叫“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吗?熟悉广州的都知道。小时候就开始四处“流浪”,在一个户籍制度和流动性管理都比较严的年代,什么样的身份才有此类生活?为什么“广州和北京更不用说了”?一句老话: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以下来自网络资料:

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句子来源是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清中时期以来,广州一口通商,西关经济持续繁荣,富贵人家多聚于西关,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起来了,至清朝晚期,广州有三百多家私塾,大多设在西关,且女子私塾增多,及后新式学校日趋完善,就读的西关小姐就越来越多。由于有了与男子同样受教育的机会,最早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和洗礼,应运而生的西关小姐群学贯中西,不同于广州其他地方的女性,出入传统又突破传统,把知识学问融入了无敌的青春之中,所焕发出来的魅力,在当时广州少女群体中可说是出类拔萃的。而东山少爷是因为东山是军区所在地和住着很多南下干部,他们把高干子弟戏称为东山少爷。


2009-5-3 21:49

梦语:从上面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总参”,我们是不是能看到点渊源?那么华老为一代名将之后的才华横溢的诗选题跋作序,也不是一个难理解的问题了。发帖其时很多人觉得缠的牛吹大了,知道了渊源所在,我们还觉得缠在吹牛吗?


2009-5-3 21:50

梦语:通过一系列的巧合和生套硬凑,缠缘形成了缠缘心中的缠:一、非一般的身世,因身上继承了将军的血脉,使缠无论是行文中还是在市场上,均有气吞山河,横扫千军的磅礴气势,非一般人能比拟。二、从小的生活因身份特别,所以走南闯北,阅历广泛,又因智商过人,成绩从来就是佼佼者,并且涉猎广泛。三、因特别的渊源关系,最早一批介入证券市场,且起步和眼界均较高,属于食物链的上层,靠其聪明才智游刃有余、领风骚于市场。四、市场上虽曾惊天动地,但也真实孤独,因市场的名就是杀人的刀,幕后的寂寞也始终挥之不去。


2009-5-3 21:51

五、市场再大的成功和自信都是虚幻的,数字始终挽救不了亲情,亲情的打击才是最致命和难以把握操作的,缠也终究缠在其中,而不得其法。六、对一切的藐视,对一切的挥剑相向,一个嗔缘终未了,其实是缠的一个情结始终未了,那就是生命的操作和把握,为了这个情结,他要战胜所谓的生命的真理,挑战一切所谓的真理。七、天资很高,但业障太重,出一贪嗔痴疑慢系统而陷另一更大贪嗔痴疑慢系统,始终未得法而出,成也天资,败也天资。八、依缠论修行,法门凶险,贪嗔痴疑慢,各种陷阱其中,一定须小心再小心,如无特别缠缘,绕道而行不陷缠中,才为上策。缠缘心中的缠已经丰满完整了,缠缘的梦也醒了,你的梦呢?(再次重申:梦语系列基础全部为缠文和公开网络资料,牵强附会,纯属八卦,为缠缘自了心结所用,至此梦语系列全部结束,请勿实证及转载)


备注

此为新号,请点“赞”或“在看”,

并标“星标”,以便及时收推送……

有问题或建议,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