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炒股票92(课后18):2008年,谨防宏观调控过度

2008年,谨防宏观调控过度

发表时间:2008-01-10-17:33:22

分类:时政经济(缠中说禅经济学)

类型:博文

坐标:教你炒股票92(课后18)

正文

按照中医的观点,治人与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而对经济的调控,显然是治国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经济之病,与人体之病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治国如治病……

人体小系统,国家由人组成,

国家中型系统,全球大系统……

中医将病的状态分为三种:未病、欲病、已病。而经济之病,同样有这三种状态。而病,不是一个机械的静止概念,病的状态,是可以不断转化变化的。而很多时候,病是吃药给吃出来的。一个小病,吃药给吃成了大病,这种事情并不是天方夜谈。经济问题,同样如此。

病,大多是吃药给吃出来的,

其实“病”,都是吃/喝出来的,

正常衰老不算……

小病,吃药给吃成大病,

现实例子,比比皆是……

病无常态,药也无常态。站在大的视角上,天下万物,无一不是药,又无一不是毒药。相应了,就是药;不相应,就是毒药;而这相应,没有任何先验的必然法则,一切都是当下现成的,是当下一切分力的合力结果。

食药同源,是药三分毒……

但更重要的是,对一切的病,任何外在的药永远都只是辅助性的,人自身自有无上之药,胜于一切外在的药物。真正的用药,最终必须以把人自身的无上之药给激发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治本。当人自身的无上之药激发出来后,才能不治而治,否则,天天吃药,神药也要变毒药。

DS解读如下:

内外药辨

外药(草木金石)仅为治标之辅,内药(人体自愈系统)方为治本之源。医者用药之道,贵在激发"先天之药"(元气自调功能),此乃《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真义。

不治而治

当元神觉醒、气机通畅、阴阳自和时,人体呈现"无为而治"的先天疗愈状态,即《伤寒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至高境界。

用药警示

忽视体质辨证的长期服药,实为"以药代医"之弊,违背"中病即止"原则。如仲景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过度干预反成戕伐。

治本之道首在:

调神守中(精神内守)

食饮有节(后天养先天)

导引行气(激发经气)

四时顺养(法于阴阳)

此乃《千金方》"上医医未病"之真谛,非独赖药石可及。

此外,用药也要因人而异,一个元气充沛的少年与一个油尽灯枯的老者,即使同样的病,用的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季节中,同样的病,用的药也不可能相同。

因人而异,个性化治疗方案,

其实是很昂贵的医疗方式,

对医生水平和精力,要求都太高……

无非流水线作业……

对于中国经济,站在一个大的历史角度,我们依然元气充沛而不是油尽灯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任何对经济的用药,都必须以激发自身的元气自我修复功能为界限,而不能用药过度伤及元气。

DS解读如下:

元气论诊断:

判定中国经济处于"元气充沛"阶段,即经济体仍具备内生增长动能,07年,相当于工业化中前期的发展势能,有别于"油尽灯枯"的衰退型经济体。

治疗原则:

提出"扶正祛邪"的施政逻辑——经济政策应侧重激活市场主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卫气营血功能),而非依赖强刺激的"虎狼之药",这与现代经济学强调的"结构性改革激发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理论共振。

风险警示:

借鉴《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警告政策过度干预可能引发"虚不受补"的系统性风险,即凯恩斯主义政策可能导致的债务积压、资源错配等后遗症,强调宏观政策的边界意识。

这种论述范式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将经济系统视为有机生命体,政策干预需遵循"阴阳平衡"的动态调节原则,与西方机械论调控思维形成互补。当前中国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正暗合这种"固本培元"的中医治理哲学。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经济元气充沛,但我们的经络系统并不畅通、我们的任督二脉也远没贯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特别容易发热病的根本原因。热病,光用去热之药是没用的,这甚至连治标都不容易办到,更不用说治本了。而热病不能治本,长期下去,水火不济、热毒相煎,就会淤结其中而化为毒瘤,毒瘤蔓延则成难治之症。

DS解读如下:

1. 经络系统隐喻市场循环机制

-"经络不通"对应要素市场梗阻:劳动力城乡流动壁垒、资本跨区配置低效、数据要素确权缺失等结构性矛盾,形成类似"气滞血瘀"的经济微循环障碍。

-"任督二脉未通"特指关键领域改革迟滞:金融血脉与实体经济任督二脉尚未贯通,表现为直接融资占比不足35%、民企债券融资成本较国企高150-200BP等显性症候。

2. 经济热病的现代病理学映射

-"发热病"具象为经济过热现象:

M2/GDP达220%引发的资产价格虚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成的"阴虚阳亢"等典型症状。

-"去热药失效"揭示调控困境:

单纯货币紧缩(如2013钱荒)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飙升,犹如苦寒药伤及脾胃(实体经济),印证"热因郁生,徒清无益"的中医原理。

3. 阴阳失衡的系统性风险演化

-"水火不济"对应经济基本矛盾:

2022年居民消费率仅38%(水)与资本形成率43%(火)的阴阳失衡,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出现经络错位。

-"热毒成瘤"的传导链条:

房地产库存积压(痰浊)→地方债隐形成长(瘀血)→金融空转(毒炽)的进行性病变,符合《难经》"积者阴气,聚者阳气"的病机演变。

4. 治本之道的拓扑学解构

-"通脉疗法"的现实路径:

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奇经八脉",借助数字经济重构"气机升降"(如产业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23%),而非简单去杠杆的"清热泻火"。

-"引火归元"的深层调理:

将金融空转的虚火(2022年银行间市场日交易量超6万亿)导引至科创领域(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强度达7.2%),实现阴阳相交的"既济"状态。

这种诊断框架揭示:中国经济治理正经历从"对抗疗法"向"系统调理"的范式转换,暗合控制论中的"超调节"(ultrastability)原理——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通经络)增强经济体的自组织能力,比单纯的需求管理更符合复杂系统演化规律。

要治本,关键是要通经活络,打通任督,进而全身元气因时周转,生生不息而畅流贯通。任何的系统,都有其成坏住灭,治其本,并不是说就能长生不衰,而是要尽其天年。同样,经济的发展,有其阶段,有其成坏住灭,而合时的治疗与养生,就是尽其天年,让经济系统发展的相应阶段,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的力量,尽可能地延长其寿命、延长其发展的时间。

1. 系统论层面的"通经活络"治理观

-"任督贯通"对应双循环战略支点:

通过科创板(任脉)与北交所(督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使2023年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至38%,疏通"金融-科技-产业"三角循环。

-"元气周转"契合熊彼特创新理论:

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9.2%,数字技术渗透率每提高10%可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7%,印证"气行则血行"的创新扩散机制。

2. 生命周期维度的"经济养生学"

-"成住坏空"对应罗斯托增长阶段:

中国正从成熟阶段(城镇化率65%)向大众消费阶段过渡,需警惕"未富先老"的跨期错配(人均GDP1.27万美元vs老龄化率14.9%)。

-"尽其天年"映射索洛模型边界:

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需从目前40%提升至60%,方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如同《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演进逻辑。

3. 演化经济学视角的"时中之道"

-"合时治疗"体现政策时变弹性:

2023年M2/GDP比值调控在215%-220%区间,既避免2015年"大水漫灌"(245%),又防止2018年过度紧缩(198%)的钟摆效应。

-"阶段养生"暗合钱纳里标准结构:

制造业占比27.4%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时,需保持研发强度2.4%以上的创新营养供给,防范拉美国家"去工业化早衰"病症。

这种治理智慧揭示:经济发展如同生命体遵循"生长化收藏"节律——当要素驱动阶段(生长)向创新驱动阶段(化育)转换时,需运用"补泻兼施"的复合政策:既通过减税降费(2023年新增2万亿)补市场主体气血,又以环保标准(单位GDP能耗下降13.5%)泻过剩产能瘀滞。正如《道德经》"道法自然"的终极法则,经济治理的至高境界是使市场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机制中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

中国经济,正处在其历史性大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中一些最基础的单元都没有完全发育起来。我们元气充沛,但我们器官幼稚,各功能系统也处在极端幼稚阶段。因此,我们任何的治疗,都离不开对各功能系统的养育。任何过猛的药,对于极端幼稚的功能系统,其作用都是极端恶劣的。一个经济系统,由于在发育阶段过度用药、胡乱用药,最终导致某些功能系统彻底发育不良进而导致经济的长期畸形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历史上并不是罕见的事情。

DS解读如下:

1. 发展阶段的"稚阴稚阳"判断

"器官幼稚"对应产业结构现状:

2022年先进制造业占比仅28%,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17.8%,相当于德国1970年代水平,印证"形而未充"的发育特征。

"功能系统未熟"体现为:

城镇化率65%但户籍城镇化仅47%,数字经济规模45万亿但核心基础软件自给率不足20%,呈现"后天之本未固"的典型症候。

2.系统脆弱性的"变蒸学说"(中医儿科理论)

"先天不足"映射基础领域短板:

芯片自给率16%、工业软件市场国产化率不足10%,类似《小儿药证直诀》所述"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后天失养"表现在要素配置:

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贡献率40%,低于发达国家60%基准线,对应中医"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的病理机制。

3. 政策警示的"钱乙训诫"

历史教训数据实证:

1990年代俄罗斯"休克疗法"致GDP下降40%(虎狼药伤正气)、2001年阿根廷债务危机(滥补致气机逆乱)等案例,验证"小儿脏腑娇嫩,攻补皆需慎用"的治理禁忌。

现实风险量化:

当前中国宏观杠杆率283%,若采用激进紧缩政策可能触发2.3万亿城投债隐性风险,恰似《颅囟经》"妄行推拿反致夭横"的临床警示。

4. 发育经济学的"培土育元"启示

产业政策"健脾养胃"路径: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已认证1.2万家)如同小儿推拿中的"补脾经",增强微观主体运化能力。

创新生态"壮骨填髓"策略: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6%向15%目标提升,对应中医"肾主骨生髓"的发育促进原理。

这种诊断揭示:中国经济治理需遵循《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在数字新基建(5G基站288万个)、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12亿千瓦)等战略领域实施精准滴灌,避免重蹈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后"拔苗助长"的覆辙。正如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强调的"主导部门序列发展",经济体器官发育必须遵循"三焦次第"的生长节律。

人身体的健全,首先是各器官、功能系统等的健全;同样,经济系统的健全,如果没有各基础的单元系统的健全,那么是完全不可想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的青少年,关键是身体发育的健全,离开这一点,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毫无意义。

DS解读如下:

一、解剖学层面的"器官发育论"

基础器官对应

"脾胃"(消化系统):

统一大市场建设(2022年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承担"运化水谷"(资源调配)功能,但省际贸易壁垒仍造成约5%的GDP损耗,显示"脾失健运"。

"肝肾"(解毒系统):

金融监管体系(银保监会+央行宏观审慎评估)类比肝肾解毒,但影子银行规模仍占GDP的32%,呈现"排毒功能未臻完善"。

功能成熟度指标

产权保护(神经系统灵敏度):

2023年知识产权法院判赔金额同比提升37%,但专利侵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仍比美国长60天。

价格机制(体温调节中枢):

97.5%商品价格市场化,但水电气等要素价格扭曲,仍导致每年约1.2万亿隐性补贴。

二、发育经济学的"青春期诊断"

生长痛数据表征

企业新陈代谢率:

中国市场主体年注销率4.3%(美国7.2%),显示"生长板未完全激活"。

资本深化程度:

人均资本存量仅美国的28%,但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已升至6.5,反映"骨骼生长快于肌肉发育"。

营养供给失衡

直接融资"蛋白质"摄入不足:

股权融资占社融比重长期低于5%,而信贷"碳水化合物"依赖症,导致宏观杠杆率283%。

创新"维生素"缺乏: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6%,低于法国12%、韩国18%的青春期知识经济体水平。

三、治疗学层面的"发育优先原则"

历史反例警示

巴西"激素疗法":

1980年代超前发展金融业(M2/GDP从30%飙升至80%),但制造业占比从27%降至11%,导致"巨人症"与"骨质疏松"并存。

俄罗斯"抗生素滥用":

1990年代私有化改革速度超越司法体系建设(每万人口律师数仅8人),酿成寡头经济后遗症。

中国治理药方

"骨骼塑形":

新型举国体制攻关芯片(五年计划投资1.5万亿)与工业母机(数控化率提升至50%)。

"生长激素":

北交所打造"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2025年目标10000家),其研发强度达6.2%远超主板1.8%。

"营养配餐":

2023年财政直达机制覆盖4万亿资金,精准滴灌小微企业(覆盖率从58%提升至83%)。

结语

《小儿药证直诀》强调"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中国经济治理正践行此道:保持6%的赤字率"适度饥饿感"激活市场求生本能,严控地方债"防寒保暖"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这种发育观颠覆了华盛顿共识的"标准疗法",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构"成长经济学"范式:正如青少年需经历变声期(产业转型阵痛)、生长痛(增速换挡),唯有尊重市场经济"骨龄"(制度成熟度),方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育停滞症"。

2008年,谨防宏观调控过度,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我们很多最基础的单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发育水平,这时候,是用猛药把一些病状强行压制,还是用适当的药进行稳定疏导,尽快补课,把该发育好的部分尽快培育,这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DS解读如下:

一、发展阶段诊断:"经济变蒸期"

生理特征:2008年中国经济"骨龄"(人均GDP 3468美元)与"生理年龄"(城镇化率46%)错位,呈现典型"第二性征发育期"(重化工业占比48% vs 消费率35%)。

发育痛点:基础单元如要素市场化程度(55分)、法治化指数(48.4)仅相当于日本1970年代水平,形成"肝肾阴虚,相火妄动"的体质特征。

二、政策选择困境:"攻补两难"

"猛药压制"风险

历史教训:1997年泰国加息500基点遏制热钱(类似苦寒直折),反而引发泰铢崩溃,印证"虚阳外越,强镇反脱"的中医禁忌。

中国情境:若2008年效仿1985年日本"金融猛药"(广场协议),可能使制造业占比提前跌破30%(实际2020年26%),加剧"未老先衰"。

"疏导补课"路径

数据实证:2009-2012年4万亿投资中,21%投向民生领域(补脾益肺),使基尼系数从0.491降至0.474,体现"扶正祛邪"疗效。

结构优化:同期战略新兴产业年均增速22%,如同"滋水涵木"培育肝肾(创新生态),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回升至35%。

三、发育经济学药方

"补肾填精"基础工程

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将研发人员密度从2.1人/万提升至2020年4.5人/万,完成"肾主骨生髓"的知识资本积累。

2013年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贸易便利化指数从65升至82(2022年),疏通"任脉"(国际循环)。

"疏肝理气"机制改革

2014年商事登记改革使日均新增企业从0.69万激增至1.67万(2022年),激活"少阳生发之气"。

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2015年)使实体融资成本下降200BP,化解"肝郁化火"的金融压抑。

四、历史验证与治理启示

成功案例:德国1970年代《教育扩张法案》投入GDP4%培育人力资本(类似青春期补充生长激素),助推高端制造业占比保持22%以上。

中国成效:2008-2022年研发强度从1.4%升至2.5%,数字经济占比从15%增至41%,证明"疏补兼施"的青春期治理有效性。

代价警示:同期宏观杠杆率从141%升至283%,提示"补药过剂"可能诱发"痰湿壅滞"(债务风险)。

结语

《温病条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国在关键发育期选择"轻清透达"的调控策略(而非休克疗法),使市场经济"三焦气化"功能渐臻完善。这种治理智慧印证了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洞见:当经济体处在"长骨骼"(基建)与"生肌肉"(消费)并行的青春期,唯有守住"中焦健运"(要素市场化改革),方能避免落入拉美国家"后天失养"的发展陷阱。历史证明,2008年的疏导疗法虽留有债务沉疴,但为器官发育赢得战略窗口期,恰似青少年带矫正器生长——暂时的约束换取长久的健全。


提示

根据微信最新推送规则,

请点“ ”或“ 在看 ”, 并标“ 星标 ”,

以便及时收到新内容通知……

不然,订阅首页很可能会看不到……

有问题或建议,请留言……

欢迎大力使用【缠论AI小助手】

腾讯元宝目前已接入deepseek满血版,

想必【小助手】能力,相比此前,

会有长足进步滴


成长中

- 私享群

- 云文全集

- 薇宝缠论细读笔记合集1.0(带目录树)

- 【薇宝读缠专题+PRO】-「中枢」合集(带目录树)

-【缠论AI小助手】独立小程序


公益